大连海岛旅游网—有滨城特色的大连旅游网站!
大连海岛旅游网
当前位置: > 大连海岛旅游> 广鹿岛旅游网> 广鹿岛资讯>
辽宁长海县广鹿岛小珠山贝丘遗址发掘与收获
时间:2010-03-27 02:12 来源:未知 作者:admin 点击:

辽宁长海县广鹿岛小珠山贝丘遗址发掘与收获

小珠山遗址位于辽宁省大连市长海县广鹿岛中部吴家村西的小珠山东坡上。小珠山南北走向,北高南低,山顶较为平坦,最高点的海拔为28.6米。遗址东侧有吴家村遗址,两个遗址的直线距离为300~400米。两处遗址之间有一条小河,这条小河自南向北流入黄海,遗址与黄海的直线距离约为1300米。

     1978年,辽宁省博物馆、旅顺博物馆和长海县博物馆曾经对广鹿岛的5处史前遗址进行了小规模的调查和试掘,其中包括了小珠山遗址。通过当时的发掘,20世纪80年代初首次提出辽东半岛新石器文化分为三个文化类型,也即三期,即小珠山上层、中层、下层文化,初步确立了辽东半岛新石器文化序列。后来随着资料的增多,我们认为有必要重新认识并进一步研究辽东半岛新石器文化内涵,探讨该地区农业出现年代、农业经济与渔猎经济的关系、生业形态与古环境的关系,明确辽东半岛在环渤海新石器时代文化中的地位和作用,为此,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大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于2004年制定五年发掘和研究计划,并于2006年至2009年对小珠山遗址进行了发掘。

    小珠山遗址作为贝丘遗址,其包含物丰富,出土物多样且包含大量动物、植物、环境等信息,同时由于遗址处于海洋环抱的岛屿之上这样特殊的地理环境中,要想重建当时的人类社会及人类生活模式,就必须考虑到海洋、岛屿、气候变迁等大量自然因素。因此,我们在发掘前,为了客观详尽地记录与收集遗址提供的信息,制定了“采用新理念、新方法、新设备,多学科合作研究”的发掘研究方案。

    首先,根据《田野考古工作规程》、遗址特点和工作需要,制定了一套相对完备的田野工作规范。 其次,充分利用新设备新方法,极大提高了发掘工作质量和工作效率。使用全站仪对遗址进行细致测绘,并在此基础上对发掘工作进行合理规划,完成发掘过程中的布方、出土遗物坐标测量、遗迹图的测量绘制等工作。利用上述方法得到的科学数据,通过地理信息系统等相关软件,对遗址的形成过程做了科学分析。

    第三,在小珠山遗址的发掘、研究过程中,多学科深度参与已经体现在发掘过程的方方面面。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科技考古中心各个学科的专家多次来到发掘现场,介绍不同学科在考古学应用的主要理论与操作要求,并充分商讨、论证,不断改进工作流程,实现考古学与其他学科围绕岛屿考古这个大课题在理论思想层面的互动,避免了科技考古与田野发掘“两张皮”,做到了多学科合作在考古发掘的常态化。
小珠山遗址南北长约100米,东西宽约50米。早在20世纪60年代遗址北部就基本被破坏殆尽,因此,发掘工作主要在遗址的中部和南部进行,共揭露了600余平方米。遗址作为典型的贝丘遗址,各个文化层多以大量的贝壳堆积而成。贝壳堆积形成堆状,每个分布范围较小,贝壳层之间常见土层堆积。通过三次发掘,共发现17座房址、30余座灰坑、40余座野外灶址和40余个柱洞。同时,出土了陶器、石器、玉器、蚌器、骨器等遗物。

    目前,对小珠山贝丘遗址的主要收获可以概括为以下六点:

    一、 补充和完善了辽东地区史前考古学文化年代序列和谱系关系
    根据地层堆积和出土遗物分析,小珠山遗址由过去的三个文化划分为五个不同文化。为辽东半岛史前文化序列研究建立了标尺。

     二、 小珠山遗址再现了史前各时期聚落模式及其演变过程
     各个时期的聚落布局和特点存在明显区别。一期的房址、少量野外灶址和灰坑主要分布在遗址北侧。房址沿着小珠山东坡呈东北-西南方向成排分布,共有三排。第一排有5座,第二排有3座,第三排有2座。房址之间距离较近,分布密集。该期房址平面多呈圆角方形,个别有圆形,皆为半地穴式房址。方形房址面积约为13~20平方米,圆形房址不足10平方米。居住面较为平整,但加工痕迹不明显,没有进行特殊处理。穴壁普遍较直,个别的内收。内部有圆形或椭圆形灶址。仅在15号房址发现石板灶。房址大多有柱洞,多呈圆形,柱洞大多沿房址穴壁分布,有些则分布在灶址周围。圆形房址不见柱洞。均没发现门道。
     二期房址也是东北-西南方向成排分布,发现两排房址。第一排有3座,第二排有2座。形状与一期基本相同,但分布在一期房址的偏南侧,房址之间距离也比一期疏散。
     三期仅发现1座房址,分布在遗址南部。但是在遗址中部发现了20余座野外灶址,遗址偏南侧还发现近30个柱洞,灰坑发现较少。房址,为圆形半地穴式,面积不足10平方米。居住面平整,但没有加工,房内中间灶址,没有柱洞和门道。野外灶址,平面呈圆形或椭圆形,多地面式,有些为浅坑式,底部较平或呈锅底状。灰烬厚度较薄,灶底松散,说明短时间或临时使用。柱洞,分为直柱式和坑柱式:直柱式—在地面上挖坑之后直接把柱子埋上;坑柱式—在地面上挖一个大而深的坑,然后在坑中间或一侧埋上柱子,再用土填埋柱子和大坑之间缝隙。前者直径较小,后者直径较大,最大达到70厘米,最深达到90厘米以上。这些柱洞分布没有规律。
     四期没发现房址,但在遗址南部发现较多的柱洞和灰坑。柱洞形状和特点与三期相近。灰坑,平面多呈圆形或椭圆形,坑壁较直,底部平整。内部出土大量贝壳,兽骨,出土少量陶片、石器、骨器、玉器和蚌器。

    五期在遗址南侧发现1座房址,灰坑较多。房址特点与三期近似。灰坑则与四期特点相近。可以看出,小珠山遗址性质和人类活动空间有明显不同。一期和二期文化阶段,人类在这里长期定居,聚落功能主要是居住。三期文化阶段,主要作为加工贝类的加工场所使用。也就是从第三期文化阶段开始,小珠山遗址才成为真正意义上的贝丘遗址。活动空间方面,一期人类主要在遗址的北部活动,二期则在中南部活动,三期以后则主要在南部活动,但是第五期人类活动范围明显缩小,以至遗址逐渐被废弃。

       三、发现了距今6500余年前的制骨作坊
      作坊中靠近北墙出土了大量的鹿科动物骨骼,在房址的中部发现了鹿骨、鹿角制作的骨器、角制品以及它们的半成品。房址中,还发现了各类加工骨器使用的石器。这是在辽东半岛首次发现的迄今为止年代最早的制骨作坊,为研究该地区史前时期人类的社会分工以及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提供了珍贵资料。

      四、就遗迹、遗物和动植物考古学的发现判断,该岛屿史前遗址多受自然环境影响,移动性较大
     当时的生业形态以渔猎为主,同时也有农业生产。因此,至今发现的辽东半岛史前贝丘遗址的聚落不同于大陆地区规模较小。这为岛屿考古与海洋史前文化研究提供了重要信息。

    五、为植物考古学与农业起源研究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
     小珠山贝丘遗址处在新石器时代农业起源的重要时间节点。目前在东亚稻作农业传播路线与荞麦的起源两个问题或将产生突破性认识。学界目前普遍认为东亚稻作农业起源于我国长江流域,后向北经胶东半岛、辽东半岛传播至朝鲜半岛以及日本列岛。目前在除辽东半岛的其他地区均发现了年代相关联的稻作农业遗存,唯独在处在传播路线上的辽东半岛地区尚未发现年代相当的遗存,正是通过发掘中的系统取样和浮选工作,我们发现了相关的线索,希望通过今后的进一步工作,能够解决这一问题。在荞麦的起源与传播的研究上,学术界的一种看法是,荞麦起源于我国东北地区,然后逐渐向西传播。与稻作农业起源研究相似的情况是,在小珠山遗址发掘之前,在荞麦传播路线上的其他地区均有早期荞麦遗存的发现,唯独在起源地的我国东北地区缺乏实物证据。通过浮选工作,我们在小珠山遗址发现了大量的荞麦种子遗存,填补了这项农业起源研究的空白。

     六、发现了一批玉器及与人面雕塑相关的装饰品
     出土了一件带有符号性质的石质坠饰。为研究辽东地区史前玉文化、原始宗教起源和图腾文化起源提供了重要资料。 相对于整个广鹿岛以及辽东地区而言,小珠山遗址的工作仅仅是开端,在上述收获与认识的基础上,我们将在整个广鹿岛全面开展区域调查和重点遗址的发掘工作,力争理清在岛屿与海洋的特殊地理环境下史前人类生存模式与社会结构的发展演变轨迹。同时,为中国岛屿考古与海洋文化研究提供可资参考的研究路线。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  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大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  执笔:傅兵兵  金英熙)

_辽宁长海县广鹿岛小珠山贝丘遗址发掘与收获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责任编辑:大连海岛旅游网) 关键字: 广鹿岛 长海县

相关信息

推广合作热线:0411-39622688 推广信息
  • 最新资讯
辽公网安备 21020202000115号 网络经济主体信息 中华人民共和国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经营许可证编号:辽B2-20210070
大连旅游电话:0411-39622688 39563588 39563788 海岛旅游游客QQ群:17915952 海岛旅游同业QQ群:64494266
本站相关热词:大连海岛旅游网 - 大连旅游网 -长海县旅游 - 海岛旅游 - 大连旅游